“啄木鸟”315被曝光,让人们反思的问题

2025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啄木鸟”一事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维修师傅为了生存被迫骗用户没有坏的零件坏了(小病大修),调试的问题变成维修,315只是曝光了“啄木鸟”一家平台,这样的情况已经是维修现状,哪怕是品牌方的售后,依然有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样的情况呢?

这种情况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维修行业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尤其是甲方(比如品牌方或平台方)结算价格远低于实际工作价值,没有充分反映出维修师傅实际付出的劳动成本。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甲方压低结算标准
品牌和平台为了压缩成本、提高利润,往往在与维修服务提供商签订合同时,就设定了远低于市场正常水平的工时费标准。这样一来,维修师傅无论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都只能获得低额报酬。长期下来,正常的维修操作无法覆盖他们的生活成本和工作付出。例如天猫的厨电产品安装给师傅就28元的结算费用,例如空调的安装给师傅的结算就80元。

利润驱动下的“小病大修”
当工时费定价过低时,维修师傅为了“补贴”收入,就不得不采取“虚构故障”的手段——即把一些原本不需要更换的零件或简单的调试问题夸大为严重故障,从而“骗取”额外收入。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整个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成本核算与价值认定偏差问题。

市场竞争激烈与信息不对称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修服务供应商之间为了争夺业务,也会以低价竞争,进一步压低了服务结算水平。而消费者对维修项目的具体情况缺乏专业判断,容易被不合理的检测结果或报价误导,导致问题被“放大”。

监管和考核机制不足
当前很多售后体系在工时核算、维修流程和服务质量方面缺乏透明的监管和科学的考核体系。合同条款模糊、操作流程不透明,使得双方在结算时容易出现争议,而甲方在谈判中占据优势,使得维修师傅的实际价值难以体现。

行业链条和利益分配不均
从上游供应链到下游服务环节,整个维修服务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都面临成本压力。品牌方或平台在这一链条中往往通过集中采购、统一报价来降低整体成本,却把降低的成本压力转嫁到了维修师傅身上,导致他们不得不通过额外操作来“赚回”本应属于自己的部分收入。

总之,当前这种维修现状实际上反映了整个行业中工时费和结算机制的不合理——甲方低结算、合同模糊、监管不足,导致了维修师傅为了生存而采取不正当手段(如“小病大修”),从而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和调整维修服务价值体系,建立透明、合理的工时费核算体系,并强化监管与绩效考核,让每个环节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